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2年第五期】

来源: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11-22 13:15:00

漂洋过海来送你

《漂洋过海来送你》,石一枫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写北京·写世界:胡同生活折射历史变迁

新华书店总店 常美鋆

“中国当代文学真正写祖孙关系的作品,其实很少,《漂洋过海来送你》是最动人的一部。”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如此评价青年作家石一枫的长篇小说《漂洋过海来送你》。这部作品通过探寻祖孙两代人的经历,折射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何为“传承与发展”。

石一枫是个“70后”,也是个地地道道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孩子,曾以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在《漂洋过海来送你》中,他首次尝试将笔触落到了北京胡同里的“原住民”生活中,讲述了北京青年那豆漂洋过海为爷爷送行。用送行过程中错换的三个骨灰盒,将故事情节推进至大洋彼岸,牵连出北京胡同普通市民、红色贵族、海外劳工三种身份背景的三条故事线——第一条是北京胡同男孩那豆和他的家庭故事,第二条是海外劳工何大梁、田谷多的故事,第三条线是海外新移民黄耶鲁家的故事,几段相互关联的人和事背后的故事围绕着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层层展开。

主人公那豆自小跟随爷爷那年枝在胡同的平房里生活,两间半小平房和平房门口挂着的鸟笼,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京味儿基调。从爷爷辈的保家卫国、工厂转型,到孙子辈的漂洋过海、世界互联,几辈人过着截然不同但又彼此支撑的生活,对待世界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其中不变的,是中国式的血浓于水,是精神的生生不息。石一枫描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北京的人文气质变迁,与其说是一场骨灰归位之旅,不如说是那豆的精神寻根之旅。

石一枫认为,如今的北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城市,更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国际都市,他借那豆的视角讲述了新一代青年对世界态度的转变和对新北京的认同,带领读者捕捉今天的北京所发生的变化。

烟火漫卷

《烟火漫卷》,迟子建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写给一座城的情书

中译出版社 赵浠彤

身为一个哈尔滨人,在看到一本书冠以“写给哈尔滨的情书”名头时,是很难不激动的,这也是吸引我打开《烟火漫卷》的最重要原因。

《烟火漫卷》以哈尔滨为主体,用一个故事、一群人物,把哈尔滨这座百年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四季风光串联起来,抒写普通人的命运交响曲。百年来,不同民族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涉足这里,他们或许只是过客,但依然在此地留下了痕迹。男主人公刘建国,是一位日本遗孤;刘建国朋友的母亲谢普莲娜,是一位犹太人……在描写每个人的故事时,作者一定也对哈尔滨的历史进行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力求真实可信。跟随她的文字,我眼前仿佛也浮现出了我不曾见过的哈尔滨的“旧日模样”。一些在我记忆深处的地名不时出现书中:中央大街、松花江、老道外、阳明滩大桥……作者迟子建的写作风格也极为生动,文字灿烂而恢宏,感情汪洋恣肆,把印在我记忆中的家乡景色写得十分鲜活。“冰面会出现不规则的裂缝,看上去像浓云密布天空中的闪电,有点呼风唤雨的意思,浓墨似的水缓缓渗出,开江的序幕就拉开了。”在松花江公路大桥上来回走了多年,我却从来没有感受到这条江在恢复生机时有如此特别的风采。

要讲好一座城市的故事,当然是很难的。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不止一个吸引人的特色,想要从一群人的一生出发,将所有想描绘的情节串联好,更是不易。能遇到一本这样细致入微展现我的故乡城市风貌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不小的惊喜。最后,也期待迟子建在下一部作品中依旧能用这样充满生命力的文笔续写新的故事。

青铜古堡里的妖怪

《中国文化精灵城堡漫游记:青铜古堡里的妖怪》,顺子 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国之重器——青铜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李红

青铜器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古史所记“夏铸九鼎”,是打开中华青铜文明“首页”的标记;古语有云“天子九鼎”,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被用作“礼器”的青铜器,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宝贵遗产。《青铜古堡里的妖怪》一书以一个现实人物小学生王小帅与一个童话人物大毛怪一起漫游青铜古堡这座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魔法世界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并将利簋、后母戊鼎、何尊、妇好鸮尊、四羊方尊、莲鹤方壶、铜奔马和曾侯乙编钟的外观、纹饰、铭文、用途和起源等知识穿插其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变得轻盈有趣、鲜活生动,也让童话故事富含文化底蕴。

书中对每一件青铜器的纹饰都进行了描绘,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史与青铜器器形的发展历史相始终。这种形式与内涵紧密相连的纹饰与各种奇巧造型的器物相结合,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铜艺术。虽然夏商周时代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结束,但是青铜器背后的“礼制”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一直延伸到了现代,这是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今天有些家庭仍留有与青铜器有关的祭祀传统,祭祀祖先时在碗里放鱼放肉,如同2000多年前用青铜器盛鱼盛肉。今天人们看到的“香炉”一类的用品,实际上也是青铜器流传至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青铜古堡里的妖怪》一书既有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又有现实生活和现代精神的关联,还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样的创新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小故事大哲理:孩子身边的思政课

《小故事大哲理:孩子身边的思政课》,余心言 著,现代教育出版社

小故事里有大道理

现代教育出版社 周玉梅

前些日子,一个多年未联系的老同学突然给我发来信息:“《孩子身边的思政课》这本书是你们社出的?这本书太好了,前两天有活动,我的学生打算买的,可惜没抢到,什么时候还有活动呀?”哎呦——我心里禁不住地激动起来:“没想到这本书如此受欢迎!”这个老同学是我的家乡——山东省一个四线城市的小学老师,远隔千里、多年未联系的她,这次联系我,竟是因为这本书,我心里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被老同学这么一问,我的兴致来了。赶紧找来这本书,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读了起来,不知不觉被书中的故事吸引。这本书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故事集,全书共有八个章节,从个人品德、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用小故事轻叩孩子心扉,展开德育教育。虽是“主题教育”,但绝非单调乏味的说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申出大道理。书中的小故事集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从孩子真实的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取材,与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孩子的兴趣息息相关,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事,让孩子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故事结束后还增设了“你的行动清单”栏目,强调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立足日常教育,为孩子的成长之路增添思想道德的养料,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故事,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和专注力,增加孩子的认同感。德育小故事,更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价值观,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生活中,孩子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与同学发生矛盾我该怎么办?救人前先拍照对吗?好朋友让我帮他作弊,我要不要帮?……这些孩子常常遇到却又有些“棘手”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真可谓:小故事里有大道理。

历史的味觉:食物背后的历史光影

《历史的味觉:食物背后的历史光影》,白玮 著,研究出版社

探寻中华食物文明的历史源流

研究出版社 谭晓龙

中国人常讲,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之大者,中华食物文明当仁不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的食物文明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在白玮的《历史的味觉:食物背后的历史光影》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这既是一本生动有趣的食物简史,又是一本华夏民生饮食演进史。按照中国历史演进的大致脉络,通过对不同王朝对食物的依赖度考察,从宏观视角建构了“食物创造历史”的新史观。通过对一种种具体的食物和不同饮食风俗的考察,梳理出了历史味觉的文明脉络,创造性地开拓了“以食读史”的新的历史视角。书中从小米开始,一直讲到香料、盐等调味品,将中国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食物与中国历史中的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合成了一幅中华食物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参与了这本书的部分编辑工作,在审读过程中,深深地被作者白玮的文笔打动,他笔下的故事像是历史长河里的片段,星星点点,却源远流长。我想这与白玮曾从事传媒工作二十年的经历有关,他对中国、中国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有着较深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倾注在了自己的文字里,从食物与人的角度,解读中华文明、解析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带领读者一起去探寻中华饮食文明的演进史和变迁史。


备案号:鄂ICP备2023028949号-2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