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件作品获经济新闻奖,新闻期刊迎国奖“破冰之旅”

来源:陈莹      发布时间:2020-12-24 11:45:00

11月28日,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在浙江绍兴举行的2020中国经济传媒大会上揭晓,共有281件作品从143家媒体推荐的696篇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值得注意的是,来自34家期刊单位的64件作品也获此殊荣,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认为这是一次期刊业的“破冰之旅”。12月中旬,《传媒茶话会》就此话题访谈李军。

  1.我们注意到有众多期刊获得2020中国经济新闻奖,您怎样解读这一现象?这体现出我国期刊业现阶段发展的哪些成绩和特点?

  今年中国经济新闻奖评出的281件作品中有64件来自期刊,涉及34家期刊单位。期刊单位第一次成规模参评国家级新闻奖项就取得这样的成绩,可喜可贺。

  其中,《三联生活周刊》《经济》《中国民生》《中国农村》《中华建设》均有3件作品同时获奖。《中国民商》更是多达4件作品获奖。

  据统计,69件一等奖获奖作品中有7件来自期刊,它们是《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民商》《三联生活周刊》《民生周刊》《民主与法制》《中国农村》。

  92件二等奖作品中来自期刊单位的作品多达22件,如《民主与法制》《中国农村》《中华建设》《中国食品工业》《市场监督管理》《西部大开发》等。

  来自《中国农村》《中国金融》《山东国资》《小康》等期刊单位的35件作品跻身三等奖行列。

  获奖期刊作品,把学习好、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发挥期刊出版工作独特作用,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获奖作品突出落实主题宣传各项任务,有温度、接地气地全面推动报道工作。既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主题,还从“春节肉价”“地摊经济”“食品安全”等角度讲好经济故事,也能从“城乡融合”“复工复产”“港口转型”的宏观高度洞察经济走向,甚至不乏以“核心技术”“数据隐私”等前沿技术为切口作深度报道的经济新闻。

  获奖作品符合“导向正确,事实准确,文风端正,语言生动,传播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的参评要求,更难能可贵的是凸显出期刊在内容生产深度、厚度方面的优势。

   2.据悉,您在中国经济新闻奖终评评审会上表示“这是期刊的一次破冰之旅”,请谈谈您的看法?

  新闻性期刊是新闻媒体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期刊中,不乏《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瞭望》等新闻期刊翘楚,是主流新闻舆论的中坚力量。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我国新闻期刊缺席中国新闻奖、范长江奖和韬奋奖。此次中国经济新闻奖,中国期刊协会配合中国经济传媒协会,集中组织期刊选送优秀新闻作品。期刊成规模的参加新闻奖评选是首次。我国新闻期刊纳入全国性新闻作品评比,也是第一次。这对激励中国新闻期刊高质量发展,更好履行责任、践行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3.此次评选对于推动我国期刊高质量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评先进、树标杆,模范带头、示范引领,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方式、载体与手段,与时俱进,健全完善国家表彰制度,推动行业社会组织履行引导行业、服务行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职责任务,切实将行业评比表彰工作纳入健康发展轨道上来,对于推动各行各业创新活力竞相涌流,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中国期刊向获奖期刊学习,也希望获奖期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创期刊工作新局面。

  当前,期刊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任务,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强化使命担当,以扎实的工作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这一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在期刊出版全过程、各方面,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干部群众关心关切,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落实。

  明年是建党100周年,要把迎接党的百年诞辰与学习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聚焦主题主线,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党和国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文化条件。

备案号:鄂ICP备2023028949号-2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