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国际化科技期刊,中国至少需要1000种”话题引发热议,让启动实施已一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国家科学评论》《细胞研究》等已跻身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树立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标杆
业界广泛采用的一流科技期刊主要认定依据SCI数据库JCR(《期刊引用报告》)显示,2019年度SCI共收录科技期刊9370种,相比上年度增幅2.33%,其中中国大陆241种,相比上年度增幅13.15%。按照我国取得的这个高增幅,到2030年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时,我国一流科技期刊总数能达到约830种,但与至少1000种还是有明显距离。一流科技期刊加快培育才能缩短这个距离,新思维之一就是分类树立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标杆。
一是在全球一流科技期刊中梳理、寻找、锁定发展标杆。除了熟知的《自然》《科学》等,全球一流科技期刊中,按照SCI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178个学科来分类,至少要树立170多个世界级标杆期刊。
二是以标杆期刊为榜样,激励我国科技期刊在追赶标杆中,努力成为世界级标杆。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和出版的综合性英文科技期刊《国家科学评论》2014年创办时,其锁定的发展标杆就是世界顶级期刊《自然》《科学》,仅仅经过6年追赶,影响因子已跃升到16.693,跻身综合性科技期刊3个世界级标杆之一。
三是在科技期刊薄弱或空白研究领域,激励我国科技期刊聚合全球科研资源创造标杆。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方向的《纳微快报》《光子学研究》等被SCI收录当年即进入学科Q1区(即影响因子排在前25%的期刊);如生物治疗研究领域的《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被SCI收录第二年,影响因子大涨2.3倍达到13.493。
丰富科学家领衔主持出版模式
以2019年新收录SCI的我国科技期刊为例,由院士科学家或知名学者担任主编的接近90%。科学家领衔主持模式不仅在我国一流科技期刊中广泛采用,也被全球一流科技期刊广泛采用。担任主编和编委会委员的科学家或知名学者,发挥着突出的学术引领作用,并且是科技期刊快速发展、提升质量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一是科学家统领、挂帅。如《国家科学评论》创刊编委会主编由白春礼院士担任;《细胞研究》已成为我国第一本影响因子超过20的期刊,首任主编为姚錱院士,现任主编为裴钢院士。这在顶层设计上就会形成一流的思想引领、战略思维、发展目标、资源聚合。
二是科学家或知名学者分别领衔。邀请研究领域里科学家和知名学者组成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国际化编委会,由他们分别按照不同方向和主题进行选题决策、重要稿件组约、关键内容审核、重大创新评述等。如《国家科学评论》首届编委会成员共计170名,其中国际编委占40%,薛其坤、高松、施一公等院士分别担任各学科副主编,领衔各学科出版工作。
三是科学家或知名学者全程主持。如《国家科学评论》执行主编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担任,他既在选题组稿以及编辑出版方面亲力亲为,又经常主持访谈和论坛活动。
《国家科学评论》不但丰富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广泛采用的科学家领衔主持出版模式,也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高站位、高起点、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新思维。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1600多名两院院士科学家以及人数更多的知名学者的特殊优势,实现1000种以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就能进一步加快。
深化“政刊学研用”融合机制
在科技期刊领域,"政刊学研用"从结合到融合,不但能强化期刊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属性和优势,而且能强化期刊服务科技创新全过程的知识与智力服务属性和优势。出版与科技政策如何更深层次激发科技期刊争创一流的内生动力,研究成果如何通过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加快实现国际化的应用转化,这些都需要深化融合机制来实现。
一是深化政策实效与激励导向,引导更多科技期刊争创一流。在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加快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效,激励期刊编辑从领军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子项目相关要求中,得到国家级政策落地、配套政策助力带来的学习提高、争创跃升。
二是深化成果优势与评价认知,引导更多科技期刊提升全球影响力。SCI收录科技期刊中我国目前还不到3%,因此必须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站在世界科学共同体的认知标准上,发挥我国每年超过50万篇SCI论文的成果产出优势,鼓励更多优秀论文"回流",并吸引国外学者优秀论文,来共同支持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高起点新刊创办。
三是深化科研与出版的资源融合,让更多科技期刊通过全媒体、国际化传播取得一流经济社会效益。如《国家科学评论》融合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的一流资源;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在合作《细胞研究》基础上续约,并全新出版开放获取期刊《细胞发现》。通过加快和深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一流资源与国内外一流出版资源的融合,和全媒体、国际化传播,更多科技期刊将在服务科技创新全过程中取得一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将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中呼之欲出。(本文作者系浙江省科技宣传教育中心研究员)